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党的二十大确定的重要战略目标。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重要抓手,是党中央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对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做出的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必将为我国人才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牵引力和驱动力。
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互为依存。在极化机制作用下,人才中心有着强有力的吸引力,促使其他地区人才向该中心集聚;在扩散机制作用下,人才中心又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推动该中心人才及其影响向其他地区扩散。人才中心是人才集聚和辐射中心,也是人才创新创造创业和价值实现高地。
人才中心是多层次、多能级的,可分为世界级、国家级、地区级人才中心。世界重要人才中心是人才中心系列中的最高层级,是世界范围内人才发展极核区,是国际化人才的集散中心。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的建成,是建成人才强国的重要标志,对全球人才资源开发具有举足轻重作用。
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
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当前,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创新活跃,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现重大突破,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高技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应用研究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这些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集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2021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与GDP之比)达2.44%,研发经费投入2.79 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SCI 论文数量和高被引论文数量都位居世界第二位,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 PCT 专利申请量都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贡献者。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排名已上升至世界第11位。
但同时,我们要正视科技发展的差距和短板。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我国科技创新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为:一是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不足。发达国家基础研究占 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比例大约在 15%-25%之间,我国基础研究占 R&D 经费的比例只是他们的1/5到1/3。二是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战略科学家、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匮乏,卓越学术团队和青年拔尖人才相对较少。三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基础科学研究短板突出,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不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优化,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科技评价体系不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四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滞后。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不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还存在“最后一公里”不通畅的问题,人才评价“四唯”问题突出等。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对策建议
——推进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结合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自贸试验区、高新区、示范区等功能区建设,梯次推进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使其率先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使其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第二梯队。
探索构建新型创新组织形态,系统谋划城市群创新人才集聚、协同、开放和智能发展,向要素融合、体制机制创新、区域协同发展要活力。发挥这些中心城市优势,加快教育、科技、文化设施布局和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加速创新业态培育,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开展人才政策改革创新试点,使之成为国家人才示范区。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攻坚。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
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
大力培养卓越工程卓师。
——打造全球创新生态
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让更多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完善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政策。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范围和渠道,提高对国际一流人才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汇聚全球智力资源和创新要素。支持更多科技人才走出国门,开展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