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有了“趁手”的工具,如何创新应用场景?这是摆在北斗产业链企业面前的必答题。
在湖北,武汉依迅北斗时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依迅北斗)深耕导航应用18年。依托北斗平台,该公司自主创新,全面涉足特种行业、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精准农业等领域,做中国北斗应用推广的践行者。
在依迅北斗的展厅里,最耀眼的是一整面“专利墙”。已获批及已申报的约150项专利,是它拼搏市场的最大底气。
自研“神器”,刹住狂奔渣土车
9月2日至7日,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举办。
依迅北斗今年首次参会,带来一批基于北斗的自主研发产品:北斗高精度智能网联终端、高精度GNSS一体化基准站、华能北斗作业管理记录仪、泰坦主动安全驾驶辅助系统……
其中,北斗高精度智能网联终端被称为“渣土2.0”系统,这台看起来像平板电脑的设备,堪称助力城市刹住狂奔渣土车的“神器”。
2015年,依迅北斗负责承建的武汉市渣土车监控系统平台上线,武汉成为第一家启用渣土车智慧管控平台的省会城市。如今,该平台实现了对该市1万余台建筑渣土车及司机的精准监管。
超高堆放顶棚关不上,车辆打不着火;超载装车,顶灯变红,监管一查一个准;超速行驶,车辆发出刺耳报警声;交通违章,第二天罚单就“送上门”……通过安装一台“黑匣子”,导航定位系统让渣土车管理不再是“老大难”。
“‘渣土1.0’,我们实现了管住车;‘渣土2.0’,我们致力于管住工地、管住司机、管住安全、管住消纳。”依迅北斗负责人说。6年来,依迅北斗每年坚持投入超过千万元,用于渣土智能终端和平台研发,安装“渣土2.0”系统的车辆,实现了全过程监管、智能化管理、安全驾驶、全局决策等多项功能,助力实现将“管住”渣土车提升为“管好”渣土车。
不惧“卡脖子”,我有“香饽饽”
截至目前,依迅北斗已经拥有近50项专利授权,还有近百项专利正在申报中。
坚持自主创新不动摇,不仅为依迅北斗赢得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工信部物联网关键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荣誉,也为企业研发的产品站稳市场提供技术支撑。
2003年依迅北斗创立时,市场上基本都是美国GPS导航系统,核心技术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让导航定位技术发挥最大功效,生产出符合我国国情和市场需求的产品,考验的是应用端企业的研发实力。
随着北斗组网进程的不断推进,摆在北斗产业链企业面前的选项越来越丰富。更优质的网络、更成熟的技术、更低廉的价格,以北斗替代GPS,正当其时。
面向交通的“泰坦”系列、面向城管的“华能”系列、面向农业的“慧龙”系列、面向特种行业的“天玑”系列……依迅北斗自主研发的产品,外形、功能、名称各有不同,但无一例外均基于北斗高精度技术。
“2020年我们的经营‘逆势增长’,同比翻番。”依迅北斗负责人说,企业的绝大多数产品基于北斗三号高精度技术,应用方案的知识产权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不仅不存在“卡脖子”问题,反而因为北斗系统全国产化的基础优势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
立足北斗“重镇”,布局未来五年
《2020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我国目前卫星导航产业规模直指4000亿元,而北斗将拉动超过3000亿元规模市场份额,仅与北斗卫星直接相关的上市公司就有12家。
武汉是我国北斗产业的科研重镇,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地球空间信息领域,拥有大批科学家与创业公司。
北斗系统全球组网,光谷军团能否抓住“天机”?答案是肯定的。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依迅北斗已在全面布局未来5年的发展方向——不断创新北斗+时空智能技术,以北斗+应用为基础,从“云、管、端”向“芯、云、网、端”发展。
“我们将继续深挖北斗三号高精度技术在渣土环卫业务领域的应用,将北斗高精度设备成本控制在1000美元以下,加速替代美国的GPS,建立‘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模式,利用北斗高精度时空感知技术持续推进双智城市运营管理向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升级,成为智能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主线,以更成熟、完善的北斗智能产品及服务平台,赋能智慧城市建设,成为高新科技促进现代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新引擎。”展望未来,依迅北斗负责人语气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