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mation
科技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科技资讯
光谷“呆萌”机器人会修下水道,方法“脑洞大开”,企业创业10年营收从50万增至1.8亿
来源:湖北日报 时间:2021/09/16 09:03:00 浏览量:2875

  “排水管小到直径30厘米,大到1.6米,我们的机器人都可以钻进去,深入内部达300米,开展探测或者维修工作。”

  8月24日,光谷武大科技园,一群外形“呆萌”的机器人正在进行测试。它们脚踩4个轮子,身后拖着长长的尾巴(线缆),头灯有如一双眼睛,造型酷似电影《机器人总动员》中的“瓦力”。

  这是中仪物联公司研发的X5-HS管道机器人。中仪物联公司从事排水管道检测、修复设备研发、生产,到大数据分析、运营等全产业链,创立于2010年。

  10年间,企业在光谷迅速成长,营收从50万元增长至1.8亿元,成为国内排水管网全生命周期运维的领军企业,不久前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瓦力”不止有轮式的,还有履带式、螺旋式等,可适应各种地形,还有水上、潜水机器人。其头上携带的,有可360度旋转的全景摄像头,还有激光雷达、电磁波雷达等,可生成三维模型,对管道变形、缺陷等,进行量化、标注。

  “视频摄像头只能发现肉眼可见的问题,而雷达可以‘透视’,发现藏在内部的隐患。”中仪物联公司总经理郑洪标介绍。

  除了勘探,“瓦力”还具有清淤、修复功能。装上喷头,这一机器人可以通过高压水流,清理淤塞的管道。

  修复管道的方法更叫人“脑洞大开”:机器人携带一种名为“玻璃纤维树脂软管”的胶质材料进入破损区域,这种材料就像气球一样,高压充气膨胀后,紧紧贴附在下水道管壁上,用紫光灯一“烤”,使其变硬,修复就完成了,寿命长达50年。

  整个过程有点像自行车“补胎”。除了点状修复,也可以整段修复,避免了费时费力、工程量巨大的开挖修复。

  “树脂软管材料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补牙就会用到。我们有个工厂,专门生产玻璃纤维树脂软管材料,每年要用掉20万米。”郑洪标介绍。

  42岁的郑洪标是湖北仙桃人,2001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专业。毕业后曾在长江水利委下属勘探技术研究所从事水库大坝勘探工作。

  “当时所里正好有一个‘钻孔电视检测’的研究项目,用的是从欧美进口的设备。”郑洪标回忆。出于工作和兴趣,他深入研究这一设备,到后来,竟自己做了出来。那个年代电子元器件匮乏,也没有淘宝,郑洪标常常流连于古田二路等地的电子市场,寻找电子元器件,逐渐走上了设备研发之路。

  2010年,郑洪标与2位朋友一起,创立了中仪物联公司。办公室就在鲁巷,租了一个三室两厅120平米的房子,第一年的营收是50万元。当时已可算作“第一桶金”。

  而如今 ,这家企业在武大科技园拥有1.2万平米厂房,去年营收达1.8亿元,员工近400人。

  “这种设备最早是英国人发明的。过去50多年,使用的一直是模拟传感器。但2016年,我们在业内率先技术突破,升级成数字传感器,实现了质的飞跃,超越了欧美竞争对手,并申请了国际专利。”郑洪标介绍,升级后的设备,通讯、采集方式发生了改变,分辨率提升了10倍以上。

  目前,中仪物联公司的产品已远销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韩国等20多个发达国家市场,出口每年都在增长。

  目前,中仪物联公司逐步由产品、设备、材料生产销售为主,向提供服务转型。目前,已在全国多地开展超过100项排水运维信息化服务,其中包括武汉排水设施的日常运维巡检信息化系统、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的智慧水务系统等。

  “水环境治理,最后是靠数据说话,连情况都搞不清楚,治理根本无从下手。我们把机器人当作传感器,进行管道数据采集,传到大数据平台上,帮助水务部门摸清地下管网情况。在后台,就可以看到所有管网的水位、流量等情况。”

  3年前,中仪物联公司组建了信息化队伍,自主开发了基于GIS的智慧排水系统。目前,信息化人员已经占到公司研发人员的一半以上。提供数据服务,已成为企业新的增长点。

  每年武汉雨季到来之前,这家企业都会受托对全市排水管网进行巡检排查,并将结果反馈给水务部门。目前,企业还参与了东湖、汤逊湖的信息化运维示范项目。

  “这些年,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投入很大。这是一个朝阳行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给了我们这样的技术公司很好的机遇。”

  对企业未来发展,郑洪标充满信心,他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将公司营收做到4-5亿元,其中国际市场占到30%左右的份额。目前,企业正在谋划创业板上市,并建设新厂房,进一步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