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省陆续召开“江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关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专题及科技创新专题可以发现,江西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发展在创新赋能下,不断跑出加速度。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江西如何人才工作和科技创新方面的亮点、特色和具体举措。
做优“两类人才”工作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2021年江西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306万人,增长45.7%;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11万人,增长49.5%。
计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8596人,选拔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人选3535名,评选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954名;
设立博士后站247个,累计招收博士后1713人;
现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6名、全国技术能手143名,建设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12家、技能大师工作室223家,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取得2金1银的好成绩。
技工教育提质增效
全省共有技工学校128所、在校生21.1万人,分别增长22%、32%;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设与“2+6+N”主导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90个,与1800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评价机制不断完善
出台“产业+人才”系列政策,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1+10”人才评价体系初步形成。开通特殊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修订42个系列(专业)的职称申报条件,向134家单位和8个主导产业集聚区下放职称评审权,备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188家。
人事工资制度改革持续深化
完成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试点,指导16所高校建立实行岗位动态管理制度;优化全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出台一揽子政策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和科研院所高质量发展。制定《国家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实施办法,建立并实施及时奖励制度,共奖励先进集体122个、先进个人41名。
创新赋能科技发展
科技发展“提速进位”
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从2012年全国第25位前移至2021年第16位,大幅进位9位。
聚焦创新资源集聚
加快科技平台和高端人才一体化布局。
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猪遗传改良与养殖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中药先进制造与现代中药产业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字号”重大创新平台相继落地。
十年来,新增四位两院院士,拥有院士6人,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20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242人,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077人。
聚焦核心技术攻关
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锚定产业创新出大成果。聚焦“2+6+N”重点产业,遴选实施重大科技研发专项63个,在航空、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获国家级科技奖励51项。
推动成果转化出大效益。加快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在全国率先探索科技成果收储机制,落实落细成果转化激励政策”。
聚焦创新高地建设
以局部创新高地建设带动全域创新效能整体提升。
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建设后,区域内7个国家级高新区在全国排名实现连续大幅进位。南昌航空科创城集聚了整机制造、航空运营等方面的企业53家、科研机构7家。南昌、景德镇、萍乡、新余获批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井冈山市入选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
聚焦创新生态营造
一是改革科技项目资金管理,紧紧围绕重点产业迫切需求,加大单个项目支持强度,彻底解决多年来各方反映强烈的科研项目资金“撒胡椒面”行为,让有限的研发投入用在“刀刃”上。
二是创新科研项目组织形式,推行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和“赛马争先”制,面向全社会广发“英雄帖”,让真正能创新、能出大成果的科技人员有机会、有舞台。
三是持续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通过推行“减负行动”和科技计划项目“包干制”,开发科研助理岗,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
四是健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机制,全面加强与金融机构深度合作,推动更多金融资本投资科技创新。“科贷通”累计放款67亿元、受益企业2563家次,有效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聚焦扩大开放合作
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200余家省外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断深化。合作共建了一大批“研发飞地”、高端研发机构、技术转移中心和科技孵化器。
文字来源:“江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