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nology
技术转移
【亮点】湖南长沙雨花区:构建“三位一体”人才磁场
来源:本站 时间:2022/10/29 09:14:00 浏览量:2266 点击收藏 分享

  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着力做好引才育才文章,产业为核引人才,平台为基育人才,服务为本留人才,构建“三位一体”人才磁场,以人才的高质量发展助推区域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全区人才总量45.43万名(大专学历以上),占常住人口的35.91%。GDP在全省第一个迈上2000亿元,城区高质量发展跃升全国百强区第9位、保持中部地区第一。

  “引”上出实招

  政策端发力聚才。雨花区聚焦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为主导,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为特色的“一主一特”产业链,出台先进制造业凤凰行动、人工智能人才集聚、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才引进等10余项政策,对高精尖人才、“雨花工匠”等给予一定奖励;对软件企业高级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给予个人所得税奖励。紧扣自贸区产业特色,发布骨干人才政策,提供购房补贴、个税奖励等6项核心待遇。近年来累计兑现人才奖补1.66亿元。

  多层次灵活揽才。发布“雨花梦想家”紧缺人才需求目录,聚焦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大工程,涵盖8大产业领域、87家重点企业,800余急需紧缺岗位需求数,为比亚迪、中南智能等30家头部企业举办高端人才专场引才活动,达成就业意向166人。举办民营企业招聘月暨高校毕业生服务季活动,赴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为企业招引产业人才1078名。实施青年人才“扬帆行动”,发布“超级实习生”招募令,吸引600余名高校优秀学子报名,215名已成功入职。

 

  长沙市雨花区举办高端人才专场引才活动,为比亚迪、中南智能等30家头部企业精准引才

  健机制创新纳才。落实核心技术“揭榜挂帅”,鼓励柔性引才,广纳产业紧缺人才1300余名,其中高层次人才92名,吸引了全国轨道设备故障诊断技术领军人物唐德尧,国际顶尖脑神经科学家顾柏俊等一批行业领军人才。探索设立“人才编制池”,建立编制周转制度,核定周转行政编制20名、周转事业编制770名,切实为党政人才、教育人才引进提供持续保障,2021年引进优秀党政人才106名,教育、卫健人才301名。

  “育”上搭平台

  搭建创新平台。汇聚38家世界百强企业、478家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利用区内资源优势,建成76个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挂牌运营区科创服务中心,推动科创智谷建设,涵盖金属冶炼、工业制造、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为人才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支持企业建设博士后工作站,深化长沙机器人研究院、湖南工业4.0创新中心等载体建设,提升对创新人才的承载力。

  深化产教模式。紧扣重点产业发展,联合省内28所院校,做强晓光工匠学院、时代阳光企业大学、比亚迪等实习实训平台,建成全省首家实体企业孵化平台—晓光工匠学院,每年培训技能人才2.6万人次,为企业精准输送人才。雨花经开区联合长沙职教城院校,组建校企园“终身职业教育生态联盟”,加快建设长沙国家工匠院。依托芒果TV、蓝海探索教育文化传播等平台和企业,打造电商人才孵化中心,累计孵化电商人才3000余名。

  举办技能大赛。积极参与和承办各类竞赛,搭建比学赶超和交流平台,承办长沙市“十行状元、百优工匠”技能比赛,9人获全市“十行状元”,35人获全市“百优工匠”。成功举办“同升湖杯”职业技能大赛、园艺技能比武、海外人才创业邀请赛等活动,通过覆盖产业技能人才1万余人,认定乡村人才226名。

  “留”上下功夫

  强化配套保障。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2021年全区教育投入达21.9亿元,建成东塘、高铁南、德思勤等商圈,营造宜居宜业良好生态。累计建设人才公寓600余套,安排入住2000余人。开通雨花经开区到各地铁站、长株潭高铁站、高铁南站和岳麓山大学城的穿梭巴士。建设东澜湾国际人才社区,集聚区内优越的商业配套和教育文体配套,吸引集聚国际人才,营造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优化服务生态。设立自贸区人才综合服务站,开通服务专线,提供零距离、全流程的“帮代办”服务,为7000余名人才办理落户。在12个街道设立楼宇人才服务站,打造德思勤、潇影大厦等示范点,累计为2900余名青年人才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人才创新创业,为人才提供“优才贷”“新才e贷”等优质金融产品。

 

  长沙区雨花区设立自贸区人才综合服务站,提供零距离、全流程的“帮代办”服务

  深化排忧解难。联合组织、人社、科技、工信、团委等部门成立人才工作专班,构建园区、自贸区、街区三区联动的体系,针对重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型企业,实施“联企聚才”行动,今年以来,共走访企业69家,收集和交办人才需求问题200余个。落实领导联系企业人才制度,2021年为人才解决子女入学、购房等难题238个。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委组织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