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每逢周六下午5点多,在上海的轮船码头、长途汽车站、火车站等地,都会出现一群知识分子模样的人。这些人是任职于上海大专院校、研究机构或国有企业的科技人员,他们从这里出发,到上海郊区或临近的江浙社队企业(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创办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是乡镇企业的前身)帮助开发新产品、培训技术骨干或者解决技术难题。
“周末工程师”
由于当时没有实行“双休”制度,这些科技人员往往是周六下午下班后出发前往企业,星期天抓紧时间干活,然后赶回上海,周一正常在原单位上班。因此,这样一个群体被称为或者。“周末工程师”现象并非上海独有,每到周末,广州市一些科技人员也会前往珠江三角洲的乡镇企业“走穴”。
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
周末工程师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是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产学研结合的一种方式。
有的买了机器不能投产,有的产品质量不过关,亟需专业技术人才的指导帮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率先突破,农村经济迅速活跃起来。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江浙沪郊区的社队企业快速发展。但这些企业在发展中却普遍遇到了技术缺乏和人才短缺的瓶颈:。
为缓解农村企业人才荒,“星期天工程师”应运而生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体制,人才分布不平衡状况非常突出,大量科技人员集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大城市的高校以及科研院所。,有效缓解了乡镇企业或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人才支撑问题,造就了长三角、珠三角无数乡镇企业的发展奇迹。1982年3月,国务院科学技术干部局发布《聘请科学技术人员兼职的暂行办法》,规定“凡中、高级科学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前提下,经所在单位的同意,可以接受外单位的临时聘请。”
韩琨事件引发全国大讨论:
国家允许科技人员社会兼职,为乡镇企业、民营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收取报酬是否合法问题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而1981年“韩琨事件”的爆发,引起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韩琨毕业于军事院校,是军需企业的技术骨干,曾在我国自行设计的火炮用橡胶配制件以及军工产品研制中作出过贡献,受到多次嘉奖,后转业至上海市橡胶制品研究所任助理工程师。
1979年,上海奉贤县钱桥橡塑厂多次邀请韩琨担任技术顾问,在征得单位领导同意后韩琨接受了聘书。此后一年多时间里,他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利用星期天和其他休息时间,帮助该厂解决技术难题,研发新产品,培养技术骨干。他带头研发的微型密封圈等产品,帮助企业获得市场认可,成功救活了这个濒临关门的企业,帮助企业获利上百万。橡塑厂感激韩琨,决定给予他一次性奖励,奖励分若干项目:奖金1200元;18个月来回的车票、外勤补贴728元;韩琨妻子没有工作,长期卧病,家庭生活困难,每月补贴88元,补21个月,得1848元,三项合计3376元。韩琨坚持不收对妻子补贴部分,收下了其他部分。
图为以“星期日工程师”韩琨为故事原型排演的话剧场景
当时多数人的月工资才几十元,几千元的奖金补贴该不该拿并无定论。但韩琨因为这笔钱受到所在单位的审查,被“下放”到车间从事体力劳动,停发每月奖金、取消晋升工程师的资格。检察院指控韩琨收受贿赂,构成受贿罪。但法院在经过深入调查之后,认为韩琨非但无罪,而且有功。
“如何看待科技人员业余应聘接受报酬?
1982年12月23日,《光明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登了题为《救活工厂有功 接受报酬无罪》的文章,报道了韩琨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韩琨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法学界专家认为法律应保护有贡献的知识分子。《光明日报》顺势而为,开辟围绕”专栏,展开大讨论。媒体的广泛讨论,让“韩琨事件”引起高层注意。
韩琨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1983年1月2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央政法委专门开会讨论了“韩琨事件”,并作出决定:;类似韩琨的“星期天工程师”一律释放;公检法机关今后不再受理韩琨这类案子;关于业余应聘接受报酬等政策上的问题,由中央另行研究。
科技人员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可业余兼职并获取合理报酬,由此受打击的科技人员一律平反,一大批“韩琨”重获自由。
随后,中共中央发文通知全国各地,
极大地解放了科技生产力,推动了我国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使我国有限的科技力量在经济发展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韩琨事件被称为“中国星期天工程师无罪第一案”,使“星期天工程师”从地下转到地上,由非法变成合法,有利于产学研人才成长。这一转换。
1988年1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批准了《国家科委关于科技人员业余兼职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科技人员业余兼职可以由本单位安排,也可以由技术市场中介机构或者科技人员根据技术市场的情况,特别是广大乡镇企业的需要自行联系。”“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加强对兼职活动的管理和指导,不得阻挠正当的兼职活动,打击、迫害兼职科技人员。”1988年5月8日,上海市科协正式成立上海星期日工程师联谊会,“星期天工程师”终于名正言顺。
从“星期天工程师”到“假日专家”“候鸟型教授”
“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
进入20世纪90年代,科技体制改革更多引入市场机制,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努力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产学研结合被高度重视,其突出表现就是的推出。
当时,我国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的运行机制还未建立,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还远未充分发挥。据了解,当时中国科学院、高等学校、国务院各部门所属研究机构和大中型企业所拥有的科学家、工程师共有115万人,他们的研究成果60%—80%可以直接推广运用,但实际被运用的只占20%左右。
通过在国营大中型工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建立交流合作制度,逐步形成产学研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
为了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1992年4月,国家经贸委、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这项工程旨在,进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道路。在推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科学技术人员的流动性进一步增强,“星期天工程师”谨小慎微、担惊受怕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开发工程实施一年后,20多个省份编制了“产学研工程项目计划”,600个被列入计划内项目,投资总额达3亿多元,有22000多个企业参加了技术交易活动,转让科技成果达8700项,合作开发项目近4900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用人机制创新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双聘制”
今天,人才工作服务经济建设已经成为共识,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科技人才用人机制更加灵活,新的柔性引才引智方式也突破了对“星期天工程师”的传统理解:时间上,如今的科研人员兼职时间有更大的自由度,甚至有些地方实行了;在行业领域上,也不再局限于工程师群体,科研人员所在领域全面开花;区域上,也不限于城乡之间,人才跨省、跨国都成为常态;方式上,也突破了兼职这种单一模式,等新模式层出不穷。但面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需求,我国科技人才使用机制仍需要继续秉持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探索!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