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下午,由湖北省应急管理厅主办的应急科普创新发展论坛在武汉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召开,论坛以“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应急现代化”为主题,以“智慧应急”为牵引,研讨新技术、新装备为主要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在城市安全治理、安全风险防范、智能装备救援等领域应用发展现状及演进趋势,赋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论坛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经南,应急管理部科技和信息化司司长兼大数据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魏平岩分别以《北斗技术赋能重大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应急管理新质战斗力》为主题作演讲,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安全科技与应急管理学院、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湖北省无人机行业协会等企业和机构专家分别以《空间技术在自然灾害防治领域的实践及应用》《城市与重大工程的智能防灾关键技术及应用》《专用汽车在应急救援领域的实践及应用》《低空飞行器(无人机技术)在森林防灭火等领域的实践及应用》作应急科技成果展示,通过主旨报告、互动展示等形式,从不同维度解析、普及新质生产力在城市安全治理、灾害事故风险防范、智能装备救援等领域应用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展示空间技术、低空飞行器等新技术新装备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领域的推广应用。
本次应急科普创新发展论坛系2024年东湖论坛22个平行论坛之一,旨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体制,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应急科普创新发展论坛”已连续举办两届。在去年的首届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欧盟科学院院士孙金华三位院士,分享了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应用,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安全文化,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经南院士:前沿信息技术赋能自然灾害应急能力
“注重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尤其应急指挥平台和通信保障网络是重中之重。运用北斗导航、高分遥感、智能传感、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等前沿信息技术,可以赋能支撑形成全天时、全天候、广覆盖、快响应的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感知能力、预警能力、响应能力、決策能力、控制能力),提升多层级、多维度、多区域的应急响应机制水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经南在主题为《北斗技术赋能重大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的演讲中表示。
刘经南院士介绍,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害重。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应急管理能力跨越式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贯穿于应急管理全流程、全周期,推进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代化。
刘经南现场对时空位置服务就是定位导航授时及时间同步服务(PNT服务)进行了科普。它是提供时空基准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NSS)及其增强系统为主体,协同其他辅助定位导航技术以提升其抗干扰能力和可用性,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通信网络,向用户提供事件或目标的PNT技术(位置、方向、速度、时间信息和时间同步)与服务。北斗是最具通导遥一体化全球性优势的PNT服务基础设施,它是全球唯一集通导遥及搜救功能一体化的卫星导航系统。
刘经南表示,北斗发展到北斗3号,已经具备独有的多频点及通导遥全球一体化技术优势,将利用北斗—3特点优势和创新设计拓展应急领域新应用,将北斗双向报文通信、定位导航及其与移动通信及位置服务集成构成应急调度指挥服务平台,用于救灾及疫情管控。
(来源:武汉科技报)